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邀请科普工作者进校开展科学小实验。王丹青 摄
保定中学邀请雷锋班第22任班长吴锡有来校开展大思政教育。 王祎铭 摄
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以下简称“保师附校”)高度重视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建设,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资源为纽带,努力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
学校结合协同育人中的实际问题和挑战,进行了“校家社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实践研究,该模式由政府、相关职能机构、教育机构、家庭、社区街道以及社会资源单位共同构成“教联体”,针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进行了工作机制的三级进阶探索。
第1级探索:项目驱动
开启京保(北京和保定)家校协同育人模式构建
2021年2月,京保家校协同育人新模式开启。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原校长吴甡和时任保师附校校长王淑英成立了名校长工作室,并为15个工作站授牌,落实京保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并构建城乡家校协同育人一体化新格局。
实施“123456”协同模式:“1”即创建一个京保协同品牌;“2”即双轮驱动,转变育人方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3”即三点带动,打造区域家校社共同体示范校、农村脱贫县家校社共同体示范校及大中小家校社共同体示范项目;“4”即打造四支队伍,培养“领航”型北京家校导师团、“伙伴型”驻保大中小专家导师团、“学者型”教师团队和“成长型”家长团队;“5”即重点关注单亲家庭、进城务工留守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学习困难学生家庭、学业和心理水平有显著变化的学生家庭这5类家庭;“6”即形成“六个一”成果,包括建设一个家长学校、收集一批区域推进城乡家校协同典型案例、搭建一个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平台等。
第2级探索:课题带动
开展育人共同体构建模式研究
学校以中国教育学会科研专项课题“基于儿童友好理念下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构建模式研究”为依托,从理论研究、实践探讨、政策支持三方面进行了有效协同的机制探索。
加强理论研究。与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等高校协同,通过组织合作、知识互通、资源共享、智慧互联等方式,深入开展相关理论研究,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提供策略支撑。
增强实践探讨。学校积极主导,成立了由家长、教师、社区学校和高校联动的“教联体”,立足实践,加强各方交流探讨,构建系统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的育人体系。
实施政策支持。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发挥主导和推动作用,注重家风、校风、民风建设,加强协同育人的整体能力、关键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机制建设,加强学校主导、家长尽责、社会支持的功能建设,并积极推进全员参与、全过程育人、全系统协同、全要素创新。
第3级探索:问题推动
形成多元特色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对构建模式的研究在保定中学教育集团的整体推动下,由保师附校辐射到了集团中的多所学校。保定中学教育集团(包括保师附校、保定中学、保定小学)成立后,建立了集团家校社协同“教联体”,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推动破解学生成长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创新多元“教联体”协同育人模式建设。
一是探索建立跨支部党政警校家社“教联体”。进行跨支部大思政“教联体”协同育人实践研究,创新“警教”联合协同育人模式,如保定中学与百楼镇派出所共同构建高效、系统的思政教育体系,保障意识形态安全,建立预防校园欺凌机制;并在百楼镇南常保村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教联体”,校家社村警共建“枫桥经验”新机制,创新探索出“百姓说、群策议、真情调、专家评”议事环节,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二是横向建立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共育的“科联体”。
保定中学将科学教育融于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建设“AI+京保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联体’”,探索“科技育德、科创启智、创造健体、制造促劳”的育人新路径。
建设“沪保大健康中心”,推动“校家社医媒”多支部协同。保定中学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学联合共建“沪保家校社企大健康实践研究基地”,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团队辅导,并以跨学科大健康课程推进高中校园师生健康管理。
聚焦食品安全和膳食领域的治理,创建“青春友好大健康”食育节。通过探究营养分析、绘制美食地图、研讨粮食安全问题等方式,将健康、美食、文化、劳动等要素有机结合,跨学科实施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融合育人的“大成智慧教育”。
建立校园午餐议事会机制,市教育局、市场管理局、学校、平台供货方以及学生、家长代表等坐在一起畅所欲言,传递健康生活理念。
三是实施纵向跨学段大中小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保定中学教育集团与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联合成立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课程研究中心,创新实施跨学段大思政贯通课程、小初高家国情怀主题贯通阅读课程等培养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理想信念、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艺术品位协调发展,同时打通学科壁垒,从课程赋能、机制保障等方面助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保师附校还结合区域实际,努力带动多校创新,推进校本特色“教联体”建设,并针对学生成长中的新问题建立“社区家长学院”,开发数字平台和特色课程,落实家庭教育指导与校社资源共享的创新实践。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跨支部党政校家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模式的探索,并在实践中持续改进不断完善。
(作者单位: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专项课题“基于儿童友好理念下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构建模式研究”[202200682806ZXB]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26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